当前位置: 网站202305 > 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行走的课堂,镌刻实践印记⑦|溯源中医药文化,赋能劳动教育——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师生禹州实践行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消息来源:康复医学院学工办


参观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走进禹州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传习所



河南青山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劳动教育体验


本网讯(文/蔡毓瑞、宋俐萱、李波波 图/董首赫)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劳动教育的部署要求,响应河南省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规划,2025年7月10日上午,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千年药都”禹州。团队以“知行合一”为理念,先后探访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与青山药业药材种植基地,在追溯中医药文化根脉的同时,通过亲手参与药材种植劳作,让劳动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文化传承+劳动实践”的融合路径,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医药实践学习之旅。

博物馆里寻根脉:触摸千年药都的文化记忆。实践团队首站来到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这座依托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古建筑群建成的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唯一集古代建筑与中医药文物于一体的特色场馆,馆内216件珍贵藏品与常年举办的临时展览,共同勾勒出禹州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踏入博物馆,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与陈列有序的展品相映成趣。队员们在泛黄的中医药古籍前驻足,在手写的传世方剂旁沉思,在形态各异的药材标本与古朴的医药器具间流连。从神医扁鹊、华佗在此采药的传说,到药王孙思邈悬壶济世的典故,千年来禹州作为中医药重镇的发展脉络清晰铺展。“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医药人初心的传承。”队员孙艺纹在参观笔记中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对“千年药都”文化魅力的赞叹。

田间地头悟真知:汗水里读懂药材的生长密码。离开博物馆,实践团队走进禹州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传习所与河南青山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朱氏家族第四代传承人、“禹州传统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青山药业总经理朱改莲。朱改莲总经理特意放下繁忙工作,带着队员们走进田间。“这是白芍,那边是紫苏,墙角下种的是何首乌……”她指着成片的药材,细细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些品种能在这里扎根,源于朱清山老先生的毕生坚守,也离不开她走遍五湖四海的选种历程。

烈日当空,暑气蒸腾。河南青山药业有限公司朱改莲和高管徐永康却毫无倦意,手把手教大家区分麦冬的品相,讲解白芷留种与取根的关键技术。“每种药材都有脾气,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伺候。”她的话语朴实却饱含智慧。队员们顶着烈日,跟着农技人员学习除草、辨识药材生长状态,汗水浸湿了衣衫,泥土沾满了双手,却没人叫苦叫累。“以前在课本上认识的药材,今天在地里亲手摸到,才真正明白‘道地药材’四个字的分量。”2024级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宋俐萱感慨道,这次劳作让她深刻体会到,每一味药材从种植到收获,都凝聚着种植者的汗水与匠心。

此次禹州之行,不仅是康复医学院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要求、助力河南中医药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更让师生们在文化溯源中筑牢了传承根基,在劳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看到了千年药都的文化厚度,摸到了田间药材的生长温度,才真正理解中医药传承的重量。”团队成员的感悟道出了此行的真谛。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在博物馆里汲取的文化自信与田埂上收获的实践智慧,把汗水浇灌的感悟转化为钻研专业的动力,以青春之力传承中医药薪火,用实干担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编辑:李波波 审核:李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