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202305 > 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行走的课堂,镌刻实践印记⑧|聚焦高效能治理,见证集体经济发展——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师生走进樊沟社区学习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消息来源:康复医学院学工办


师生在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樊沟社区参观合影



书记安国明为师生讲解樊沟社区的历史



师生参观樊沟社区的民生服务



师生观看樊沟社区集体经济的股份制管理模式视频


本网讯(文/冯雅琛、孙艺纹、李波波 图/董首赫)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号召,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感悟治理智慧,2025年7月10日,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走进许昌市魏都区樊沟社区,以“探秘‘樊沟样板’,感悟治理智慧”为主题开展深度研学。师生们通过实地探访精细化管理场景、解码集体经济创新模式,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读懂国情社情,为未来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筑牢认知根基。

党建引领筑根基:解码精细化治理的“樊沟密码”。“社区治理的核心是把群众放在心上,把服务做到实处。”樊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安国明亲自带队,向师生们系统介绍社区治理的“底层逻辑”。在核心治理阵地,他结合社区发展历程,详解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如何将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单元,通过“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的“精准滴灌”;如何搭建“居民议事厅”“线上恳谈群”等多元平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协商解决停车难、环境整治等民生小事。“从党建引领到多元共治,樊沟社区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转化成了可操作的治理方案。”参与研学的学生冯雅琛在笔记中写道,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效能,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力量。

全龄服务暖民心:感受“一站式”民生保障的温度。在社区中心,师生们实地探访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生服务场景。日间照料区内,休息室的沙发柔软舒适,餐厅飘出饭菜香气,康复角的按摩椅、助行器等设备一应俱全。“我们不仅为老人提供日间托管和营养助餐,还联合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健康监测和康复指导。”安国明指着墙上的服务台账介绍,针对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社区组建了“一对一”帮扶小组,每周至少两次上门探访,确保服务“不打烊、不断档”。相邻的活力健身房里,跑步机、哑铃等器械整齐排列,不时有居民前来锻炼;启智科普馆内,孩子们正围着磁悬浮地球仪、声波震动演示仪兴奋地操作,在互动中探索科学奥秘。“从银发老人到懵懂孩童,每个群体的需求都被细致关照。”康复医学院带队老师李波波感慨道,这种“全龄友好”的服务理念,与中医药“治未病”的健康观一脉相承,为学子们未来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提供了生动参考。

股改创新促共富:见证集体经济的“造血”奇迹。“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居民变股东——这‘三变’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在社区发展展示厅,安国明通过专题视频和现场讲解,揭开了樊沟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面纱。师生们认真观看视频中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全过程:从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到股权量化、成立股份合作社,再到盘活闲置厂房、商铺等集体资产实现市场化运营,每一步都凝聚着社区干部群众的智慧。视频里,居民股东李大爷拿着分红存折的笑容格外真切:“以前集体资产是‘糊涂账’,现在年底能分红,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一幕让师生们深刻理解,股份制改革不仅让集体经济从“输血”转向“造血”,更让居民成为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发,才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密码。”康复医学院2023级中医康复学专业学生丁嘉欣在讨论中说道。

研学归来思践行:基层课堂点亮青春方向。走出樊沟社区,师生们仍在热烈讨论着所见所闻。“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点点滴滴的实干,把‘治理现代化’变成了居民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团队成员们表示,此次研学不仅看到了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高效能,更见证了集体经济带动共同富裕的生命力。带着满满的收获,实践团队将把“樊沟经验”转化为学习动力。正如2024级中医康复学专业郑海龙同学所言:“未来无论是走进社区开展康复服务,还是参与基层治理,这次经历都将提醒我们——唯有扎根群众、求真务实,才能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此次樊沟社区之行,不仅是康复医学院师生深入基层学习治理经验的实践课堂,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社情教育课”。从党建引领的精细化治理,到全龄覆盖的暖心服务,再到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共富实践,“樊沟样板”以鲜活的案例诠释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次研学让他们跳出书本,真切触摸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活力。作为未来将投身康复医疗与社会服务的青年力量,他们将带着在樊沟社区汲取的“实干精神”与“为民理念”,把所学所思转化为专业精进的动力,在未来的社区康复服务、基层健康治理中,以青春之力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让专业价值扎根基层土壤,让成长之路始终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编辑:李波波 审核:李伟峰)